当前位置:首页 > 就医服务 > 健康教育

警惕早期信号!识别儿童孤独症,关爱来自星星的他们

发布时间:2025-04-03 作者:吴跃进 浏览量: 字号:【大】【小】 手机上观看

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
即可在手机端查看

4月2日是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,主题是促进神经多样性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,强调神经多样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努力之间的交集,展示全球孤独症患者的积极变化,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。

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,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通常在3岁前显现,核心症状包括社交障碍、语言沟通困难、重复刻板行为及兴趣狭窄。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,我国孤独症(ASD)患病率已达1%,如果不及早干预,患病的孩子们可能终身无法独立生活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。1-3岁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、语言开发、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,因此孤独症早期识别干预,可以改写孩子的人生。

 

三大核心症状,家长需警惕!

1.社交互动的“疏离感”

孩子1岁时不会用眼神跟随物体,2岁时不愿与父母分享快乐(如指向窗外的小鸟),3岁时对同龄孩子的游戏完全漠视。这些看似“内向”的表现,可能是孤独症的早期信号。

2.语言发展的“停滞感”

正常孩子1岁左右会叫"爸爸”“妈妈",2岁时能说些简单句子。而孤独症孩子可能2岁时仍无语言,或语言刻板重复(如反复问同一个问题),甚至出现语言倒退(原本会说的话突然消失)。

3.行为模式的“刻板感”

对旋转的物品、排列整齐的玩具表现出异常执着,拒绝生活习惯的微小改变(如换一张床单就哭闹),这些重复性、仪式化的行为,往往是孤独症的典型特征。

 

分年龄段预警信号,家长请注意!

0-1岁婴儿期

3个月:对大声无反应,不追视人脸或物品。  

6个月:很少笑出声,不会抓握物品。  

8个月:对名字无应答,不会传递玩具。  

1-2岁幼儿期 

1岁半:不会指物表达需求,不模仿动作(如挥手再见)。  

2岁:无语言或语言倒退,不会玩假装游戏(如“过家家”)。  

2岁以上

兴趣单一,拒绝社交互动,重复怪异动作(如踮脚走路、拍手)。

 

以下常见误区,家长需规避!

× “贵人语迟”:误以为语言发育慢是正常现象,错过黄金干预期。  

× 逃避诊断:因恐惧或侥幸心理拖延就诊,影响康复效果。

 

建议:早筛查、早诊断、早干预

1.家庭观察:记录孩子行为,对照预警信号(如1岁半不会指物、2岁无语言)。 

2.专业筛查:若发现异常,立即前往综合医院儿科或儿童专科医院进行发育评估。 

3.科学干预:通过行为训练、语言治疗等个性化方案,提升社交与生活能力。

 

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,孤独症孩子只是需要更温暖的光芒照亮他们的世界。作为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发育细节,不要让“等等看”的侥幸心理,耽误孩子的一生,请记住3岁前是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的黄金期。

书记信箱| 院长信箱| 友情链接


地址: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健康路147号 邮编:201599 Copyright © 2018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All Rights Reserved
网站备案号:沪ICP备19038184号-1 Powered by 
华宇万户医疗